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卫星大家都很熟悉,大到国防应用,小到我们的生活每个方面,比如我们网上购物买的东西到哪了、出门使用的导航、平时天气查询不能离开卫星功能的应用。
现在世界格局中俄罗斯的卫星常规使用的寿命是7年,美国的卫星常规使用的寿命是15年,那中国的卫星常规使用的寿命是多少呢?
据报道,俄罗斯的卫星设计寿命为7年,这让很多人觉得这不太符合俄罗斯的国际地位。
这一切还是历史遗留问题,俄罗斯的卫星系统始建于苏联时期,基于当时的苏美军备竞争大环境下,苏联的“格洛纳斯”系统应运而生。
随着苏联的轰然倒塌,俄罗斯继承了大部分遗产,但是由于苏联解体时大量的人才流失,使得格洛纳斯的发展和更新陷入了缓慢发展状态。
俄罗斯接手后一面稳定联邦局势,一面继续发展格洛纳斯,并在1991公开化,一举打破了当时美国在国际上独家运营的局面。
但是短寿是克洛纳斯的一大缺点,并且也是重点攻克目标,那它短寿的原因在哪呢?
主要原因上面也提到了一点,就是苏联解体后大量的高级人才流失,加大了卫星的研发周期。
俄罗斯刚建立时由于一方面要稳定局势,一方面还要防止美国背后耍幺蛾子,国防上的投入只能处于收紧状态。
为了尽量不拉慢研发进度,材料上不得不使用一些价格稍低的原件,这就导致了卫星在整体质量上略有缺陷。
随着俄罗斯的发展,格洛纳斯寿命也是从开始的3年左右寿命延长到了7年,当然这只是设计寿命,部分卫星因为一些外因也会出现偏差。
除此之外,俄罗斯的部分卫星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以及地面维护不当都可能会导致卫星的寿命减短。
对于这样一些问题,俄罗斯做出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比如加大对材料和有关技术的投入,改进卫星元件短板。
研发卫星的轨道维护技术,也就是卫星边在轨道上边运行,边维修或者燃料添加等。
得知自己的不足之处,俄罗斯也在积极的寻求合作伙伴,比如和中国的合作,预计最新的格洛纳斯-K卫星寿命将延长到12年。
美国是世界第一军事大国,不管是军事储备,还是军事投入都是目前的全球第一,其卫星寿命也长达15年。
美国的的卫星发展其实有苏联的一大部分原因,二战后美国的作为战胜国本身就得到大量资源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但是由于当时有苏联存的在,美国也是倍感压力。
在苏联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后,美国也加速了卫星计划,随后1958年第一颗卫星发射成功。
随着苏美军备愈演愈烈,1978年美国开始了我们熟知的GPS建设,并快速形成体系。
苏联解体后,大量科学家被美国收纳,让美国卫星的发展更为迅速,成为一家独大的局势,这为后面美国科技的再一次快速的提升和世界第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美国卫星长寿的原因和大量科学家的家加入密不可分,有了更多的尖端人才,加上足够的国防资金支持使得美国的卫星也在逐步的完善。
其一资本发展方式,美国的军事是资本发展,而民间资本看到卫星未来巨大前景和利益,也纷纷加入,有民间和政府的双重推动卫星的发展自然更进一步。
有了钱的支持各项基础原件的材料和质量一代代的更替,能让美国卫星更耐受太空复杂的环境,加上备用原件的设计,更能让卫星在天上工作的更久。
举个例子,一般的卫星由于辐射或者别的问题导致上面的一个小元件坏了,肯定会影响其继续工作,甚至直接损坏,而美国的卫星直接启动第二个备用原件,这是不是就延长了使用时间。
但是随着卫星的普及,大量商业卫星的进入太空使得卫星功能重叠过多,相应的性能也难以和军事看齐,所以管理混乱甚至关键时刻会影响军事卫星的应用。
美国的大多卫星基础设施始建于冷战时期,铺开的“摊子”很大,而且是资本在做后勤供给,这就给卫星本身的维护和地面设施维护带来了很大的成本。
美国卫星和俄罗斯卫星因为不同原因而寿命不同,那中国卫星的常规使用的寿命是多久呢?
中国卫星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卫星寿命也有不同,比如北斗的设计寿命是12年,气象方面的卫星因为轨道和环境复杂,设计常规使用的寿命是5-8年,遥感卫星则是在8年左右。
有人会说中国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尤其是最近的“两机一舰”更是震惊世界,卫星寿命方面还没赶上吗?
要知道中国在科技方面本身就起步较晚,建国初期由于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首要做的就是边满足国内自给自足,边发展科技壮大国防力量。
对于当时的中国,很多东西连实物都没见过,一切只能靠外界的公开信息和自给的猜想。
世界上最难的不是1到2的更新进步,而是从0到1的创造,就这样在绝对没外界的帮助下,我们自己摸索研制。
而且当时我们欠缺的不单单是卫星技术,还有其配套的运载火箭技术都是空白一片。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1970年我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我们自己的运载火箭顺利的送入太空,变成全球上第五个能够完全自主研制并发射卫星的国家。
随着中国航天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2003年大名鼎鼎的北斗导航系统开始建立,几经波折后2018年北斗三号系统开始为全球提供服务,成为全世界第四个拥有完全自主可控的全方位导航系统。
直至2020年还在加强完善中,中国卫星以精度高、可靠性高自主可控等优点闻名于世界。
中国北斗在定位精准方面不输于老牌GPS,尤其是在亚太地区更是处于领先地位。
不同于欧洲的伽利略的集资建设,甚至一些原件需要进口解决,中国的北斗以及其他卫星完全由自己自主研发,自己发射,拥有完整的自主产业链。
甚至在小卫星等商业卫星上有着低成本、快研发等优点,快速的适应世界卫星市场的需求。
不仅如此中国卫星在通信、环境监视测定、物联网服务等方面都存在广泛的服务,比如之前提到的物流跟踪、华为手机的卫星电话功能等。
面对全球的卫星市场,中国在卫星技术上持续不停地改进革新研发,旨在将中国卫星和中国卫星技术推向世界,推向全球化。
在大的卫星导航市场,目前以美国、中国、欧盟和俄罗斯分居四方,各有自己的优势。
在导航、物流以及信息传递方面,卫星寿命将不再是重要的因素,真正决定市场的会是精确度、信息更新速度、功能全面性等,而中国卫星在这样一些方面都有与各大卫星系统一较高下的资本。
在商业范围,随信息时代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对于物联、通信等需求的提高,卫星通讯等方面的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2018年以来,商业通讯卫星占全部卫星的比例一直在呈现快速上升状态,从最初的28%一直到2022年的63%。
2023年全球卫星市场约有三千亿美元,并以年8% 的速度在逐年增长,而这其中以商业卫星占绝大部分。
而中国卫星也以低成本、研发快、成功率高、一箭多星等特点快速打出名声逐渐在全球范围占据广阔市场。
在卫星数量上,目前仍是以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第二,随着中国市场对卫星的需求慢慢地升高以及中国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渐提高,未来一切都是未定之数。
卫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是天基设备和高端天基武器的主要载体,关系着国家的发展和安全。
在地面商业体系中,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国家经济发展和壮大。
在社会服务中,卫星的功能普及我们正常的生活的各行各业,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带来无限便捷。
作为卫星体系中的后起之秀,在国家的全力支持之下,中国卫星体系的未来发展中依旧会保持快速、全面的特点逐渐走向世界之颠。